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2023年3月,100多家半导体产业相关公司发布了2022年业绩预告,超半数以上企业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,其中多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。增速大于100%的公司中有北方华创、拓荆科技、芯源微、华海清科、长川科技等多家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。
从多家半导体设备厂商业绩看来,增长动力多指向了半导体前道加工领域。不难看出,在薄膜沉积、刻蚀、CMP和清洗设备等半导体前道工艺设备环节中,相关上市公司实现了1-2倍的业绩增长。
2022年,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在疫情、需求收缩、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进入了行业的下行周期。不过,受益于近两年的扩产大潮以及国产替代契机,2022年大陆上市设备企业净利润较多实现较大幅度上升。而且,在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化加速背景下,国内半导体厂商的合同负债去年均实现大幅增长。
综合来看,下游需求、研发突破和产品放量构成国产半导体设备公司的成长主线,市场竞争力正在逐步提升。
但从行业现状来看,国内设备厂商目前仍然只是“点”的突破,尚未实现“面”的普及,缺乏成套设备的供应,设备的精度也不够,只能满足中低端芯片的生产,难以打入高端芯片生产线。
过去很多年,先进半导体设备技术主要由美欧日等国主导,其中美国的刻蚀设备、离子注入机、薄膜沉积设备、测试设备、程序控制、CMP等设备的制造技术位于世界前列;荷兰凭借ASML的高端光刻机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;日本则在刻蚀设备、清洗设备、测试设备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。
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,光大证券分析指出,在半导体前道设备环节,短期受到出口管制、晶圆厂招标延迟等影响,国产化核心逻辑仍在持续强化。据SEMI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晶圆厂商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较2021年明显提升,从21%提升至35%。
目前,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在尝试攻关半导体核心设备。随着国产半导体设备技术的不断演进,国产设备厂商开始逐渐分食属于美日韩厂商的市场蛋糕。长期来看,国产半导体设备正在寻找新市场来弥补不足。
据SEMI数据显示,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高达1085亿美金,刷新历史最高纪录。其中,中国大陆地区为全球最大的设备市场,2022年市场规模已达到320亿美元。
进入2023年,在全球经济增速下行、高通胀、终端需求下滑、芯片库存积压的背景下,全球芯片公司短期内仍会承压前行。尤其是在下游客户减产、缩减投资等限制条件下,短期内半导体设备厂商的前途显得令人忧心忡忡。
SEMI预测,2023年半导体设备市场将出现4年来的首次负增长,2023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年减16%至912亿美元,中国大陆、中国台湾、韩国分居前三。其中,晶圆厂设备市场将年减17%至788.4亿美元,封装设备市场年减13%至52.9亿美元,测试设备市场年减7%至70.7亿美元。而在前段设备部分,逻辑制程设备市场将较2022年减少9%,DRAM设备市场将大幅减少25%至108亿美元,NAND Flash设备市场将下滑36%至122亿美元。
与此同时,美国近年来一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,滥用出口管制措施,不断扰乱国际经贸秩序和破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,甚至意图拉拢或施压盟国来阻碍芯片等产品的正常国际贸易。
2023年是半导体设备行业挑战与机遇并行的一年,内忧外患之下,国产替代紧迫性进一步提高,半导体供应链自主可控战略意义重大。
一方面,随着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不断升级,芯片制造企业也不愿意将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,这也给国内设备厂商提供了进入市场的契机。
国内厂商进军前道半导体设备市场虽然存在着困难,但经过数十年的累积,国内厂商也具备了向前道核心设备市场进军的条件。结合当前国外设备巨头业绩不加,国内半导体设备厂商的业绩普遍向好、逆势增长,这在当前局势下无疑给半导体设备国产化注入了信心。
另一方面,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终端消费和制造中心,全球半导体产业逐步向大陆转移。在半导体设备公司的战略规划上,短期来看,半导体晶圆厂产能持续建设,尤其是大陆头部晶圆厂继续逆势大规模扩产,带动半导体设备需求旺盛;中长期,半导体供应链加速本土替代,国产半导体设备厂商将持续受益。